在一场场激烈的角逐中,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这届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上,除了激战正酣的比赛,供奥运健儿们上演“速度与激情”的比赛场馆同样值得关注。
“建设‘高大上’,群众用不上”,好像已经变成体育赛事后大型场馆心照不宣的真实写照。

图源网络| 赛后场馆现状
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场馆,花费7.13亿英镑(折合61.5亿人民币)如今已面目全非。2016 年里约奥运场馆花费高达 46 亿美金(折合 316 亿人民币)如今大部分完全荒废。
在国内,因高额运营成本、过低场馆利用率,被废弃、遗忘的大型体育场馆比比皆是。
是不是大型体育场馆就一直逃不出后赛事时代的“废弃魔咒”?
不见得。

为了实现 “绿色冬奥”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现有奥运场馆的利用率,北京冬奥组委开创性提出了“将改造一批夏季奥运会场馆为冬奥会所用”。要知道水立方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拥有高温高湿的环境,池岸温度常年保持在22-26度之间。而冬奥会所要求的比赛场馆需要底温,这对工程师来说无疑不是个巨大的挑战。

冬奥场馆 精彩样板 | 后赛事时代大型体育场馆路在何方? - 知乎

图源| 中国体育报
2019年5月,水立方开始泄水清底,设想将在泄空的池底搭建钢架把泳池填满,在钢架上用预制板拼接成平台,然后依次铺设防水层、保温层、防潮层和防滑层,达到保温保湿、防滑防漏的效果。
之后铺设制冰管,当零下18℃载冷剂在整个赛道的制冷管里循环流动时,直接在制冰管上浇水,就可以冻水成冰,从而形成一整块冰面。现如今,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正如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所说,北京冬奥会场馆利用模式,汇集了往届奥运会在可持续方面的优点,这种场馆利用模式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借鉴,也为场馆长期运营提供了方案。

1953年,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江苏省体育场馆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曾经承办过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如果说承办重大赛事是五台山体育中心发展的指南针,那么创新发展模式才是其长足发展的启明星。
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一方面,作为江苏省最早对市民实施免费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五台山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建立起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常态化机制。据了解,每年免费接待健身群众18万人次、低价位服务近23.5万人次;每年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70余场,吸引2万多名群众走进场馆参与体育运动。

另方面,在以公益为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让场馆运营空间更加广阔。一是发挥五台山体育竞赛功能,以赛事活动盘活场馆设施。二是不断拓宽五台山运营管理空间,以“五台山”专业健身品牌作为有效载体,推广连锁经营、管理输出等多种模式。三是强势打造五台山体育培训品牌,推出校队、夏令营等拳头产品,年授课学员达15万人次。
五台山体育中心游泳馆

同时,依托于中心下属的六馆一场和“智慧场馆”系统建设经验,五台山体育中心通过委托经营、顾问咨询等多种形式先后在南京市高淳区全民健身中心、南京溧水体育公园游泳馆、南京工业大学游泳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实现了品牌输出。

大型赛事活动对拉动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周边基础设施,带动体育产业、旅游业,增强区域凝聚力甚至是民族自豪感都起着重要作用。
但承办大型赛事不该只是体育场馆一场力求快速出圈的短跑赛,应该是久久为功、绵绵发力的接力赛。

首先,跑出“科学规划”第一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赛后利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建设初期就对场馆进行科学规划、灵活设计。
通过不断探索界面开放、体量伸缩、多元复合等方式,加强场馆韧性设计,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立足城市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依托场馆促进城市更新,实现体育赋能城市发展。

其次,传好“创新发展”第二棒。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浸染下,传统场馆已然升级为万物互联、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场馆,并迈向“以人为本”的智慧场馆发展之路。
全面升级场馆多元化服务的质与量,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重点,改变公众体育参与方式,对接公众多样化的运动消费体验新需求,才能提供更多优质体育服务。五台山体育中心智慧服务

再次,接续“综合运营”第三棒。坚持以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为主,兼顾产业内容的综合运营思路。重大赛事的涌入与大型体育场馆的适配度高,更能够发挥自身体量、规模、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另外需重视场馆与周边社区的互嵌与共生,加强场馆与居民城市生活的联系,在满足高品质赛事需要的同时兼顾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五台山体育中心兼顾全民健身活动

最后,冲刺“运动文化”决胜棒。以开发场馆隐形资产及培育习惯为目标的体育文化营销,会让场馆的赛后利用更加游刃有余。刘翔时代带火了短跑,女排时代点燃了排球,2022北京冬奥时期助力3.46亿人上冰雪。
每一个时期的赛事活动都有其巨大的隐形价值,让体育运动成为广大人民的爱好习惯,在体育软实力上跑赢场馆赛后利用的决胜棒。

未来,是否有更多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谋划、提前布局,需要打破传统、开拓创新,也需要多方合力、综合经营,更需要习惯养成,体育自信。
期待更多场馆以史为鉴,在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的努力中,续写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